大学生特殊群体是指在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就业等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从而有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的大学生群体。这些学生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不能小视。如何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实现最有效的教育和管理,预防不良结果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各个高校极为重要的任务[1]。可以说,每位辅导员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情况或重或轻的特殊学生。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度过困境不断成长,也是辅导员们必须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案例背景
楠楠(化名),女,某师范专业2012级学生。在新生入学体检时,检查结果为2型糖尿病, 学校建议她转专业,因为师范专业申请教师资格证会有体检,像她这样的情况到时不一定能通过体检。但楠楠表示,她喜欢现在的专业,要继续在本专业学习。期末考试期间时,楠楠突发病症,被及时送往医院住院治疗,部分考试科目办理了缓考, 并于寒假放假回家休养。
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楠楠复学回校,状态一直不佳。因为身体不适,精神上有压力,开始经常性缺课。辅导员通过每周检查教学日志,及时发现了楠楠的异常,同时也通过学习委员和宿舍同学了解情况,知道楠楠最近确实因为身体不佳导致精神状态不好,学习压力大,甚至开始出现厌学逃学情绪。“五一”放假后,楠楠未经请假离校外出。 辅导员多次打电话联系她,但她电话不接,短信不回。辅导员跟她妈妈电话联系,告知其现状,请她妈妈联系她。她妈妈联系后,给辅导员反馈说,楠楠目前在其朋友处住,不想上学了。楠楠妈妈表示,她同意楠楠的决定。
得知楠楠和她妈妈的决定,辅导员很心痛。同意她退学很容易,可是再上学就困难了。了解她可能是最近身体不适,压力太大,加上最近的期中考试又不太理想,让她有些承受不住,想放弃学业。 辅导员与楠楠妈妈交流,上学机会来之不易,楠楠也还是很想学习,只是她最近有些超负荷了,情绪不稳定。现在退学,将来她可能会后悔的。建议楠楠先请一段时间病假做一次好好的检查和调理,等状态恢复了继续上学。楠楠妈妈表示先带她休养一段时间,认真考虑是否继续上学。很快又临近期末考试,楠楠又有几门课没有参加考试。
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楠楠没有准时报到。她妈妈和辅导员联系,说她不舒服还在住院,过几天好了就回学校报到,她想过了还是要继续上学。辅导员给学院领导汇报后,表示可以等她康复回学校再说。
二、案例过程和成效
(一)走进学生,关爱学生
得知楠楠的新生体检结果,辅导员第一时间约了楠楠谈话。这也是楠楠第一次走进辅导员的视野,她看起来很腼腆内向,但眼神中也透露些许的执拗和坚强。辅导员尽量委婉平和地告知她的体检结果和学校的建议,征求她的想法和意见。她并没有像辅导员预想的情绪激动或者不接受,而是很平静地说她高中的时候就知晓自己的病情,现在有时还是自己注射胰岛素控制,自己能处理好学习和生活,自己很喜欢现在的专业,不想放弃,只要能顺利毕业就好。她的坚强和上进给辅导员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辅导员和她也初步建立起了信任。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成长环境,每个特殊问题学生不管是生理上或是心理上的问题,都有迹可循、有因可找。有些是外显的、容易把握的,有些则是隐蔽的、动态变化的、难于考量的。辅导员能做的就是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思想变化,关心他们的情感历程,关爱他们的发展前景,在黑暗中指引他们走向光明,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
(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楠楠是家里独生女,父母是工程项目人员, 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地居住,有时一年才回家一次,导致她和父母交流不多,性格有些内向。她也不太愿意和同学进行亲密交流,和学校的环境愈来愈不太融合,甚至出现回避和逃避。尤其是2013年春季开学后,楠楠因为身体不佳导致状态不好, 学习压力大,开始出现厌学逃学情绪。了解到这些情况,辅导员约了楠楠深度谈心。通过谈话, 辅导员进一步确认她主要是因为身体疾病以及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问题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她的情绪相对稳定,人格正常,有自知力。辅导员在谈话中有意识地采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认知情绪疗法,通过对楠楠的病因和现状分析,争取改变楠楠因为身体状况带来的自我否定等非理性观念,帮助她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同时,辅导员也和她妈妈反映情况,希望家人能够多关心督促她,形成家庭和学校共同关心的氛围,她妈妈表示会经常和她联系,帮助她调整状态,争取按时上课。
大学生虽然大多数已经达到成人年龄,但是很多同学的心智和情感还没有成熟。对于一些特殊学生,他们理解处理问题更是有些偏颇。这些特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性格态度、习惯养成、 思想认知等都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很多家长认为,进入大学,自己的孩子就没啥问题了,对孩子的关心只停留在物质而忽视了心理和精神层面。要帮助特殊问题学生回归常态,需要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甚至是严格要求。只有学校和家长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度过困境。
(三)灵活把握,抓住教育的时机
通过大半年的了解和跟踪,辅导员认识到楠楠比较内向敏感,情绪无法排解,加之她身体不适导致自律性不强,她妈妈因为心疼她,也不提要求。 虽然她也很想愉快生活,好好学习,但没有严格的外界环境要求,靠自己难以达到成效。辅导员意识到她提出退学之后又想上学,应该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要给她和妈妈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因为只有宽容的理解和宽松的环境,没有严格的计划和严肃的态度,即使回来上学,结果还是会很糟糕。鉴于楠楠的身体状况,学院提出要她妈妈来陪读的建议。过了请假的两周期限,楠楠和她妈妈一起返回学校,辅导员与她们交流了楠楠的身体情况、思想状态、上课情况以及考试情况,并向她们转述了学院的建议和要求。楠楠和她妈妈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楠楠,辅导员看到了她的懊悔和决心。她和妈妈最终决定接受学院的提议。
可以说,每一个特殊问题学生的成长之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有时候,只是一味地宽容和理解学生的难处,没有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反而会让学生自我放纵。辅导员要根据事态的进展,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努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楠楠,退学事件就是一个对她很好的再教育机会,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
(四)集体的温暖,提供持久的力量
楠楠是独生子女,不太善于和同学们交往, 加之自己身体不适,更加容易封闭自己,感到孤独和失望。辅导员通过对班级干部和室友的引导,让同学们了解和理解楠楠的困境,主动关心和帮助她,营造友好的集体氛围,因为集体的温暖也是楠楠一直渴望得到的力量。楠楠再次到校上课,辅导员安排学习委员专门给她打印一份课程表,指定同学帮助她辅导功课,只要她没来上课,第一时间跟辅导员联系。辅导员也告诉楠楠,如果确实身体不适,可以给老师请假,但不准无故旷课。旷课超过三次,辅导员就会请她妈妈来校说明情况,这无疑对她也是一种要求和约束,也是一种长久的支持力量。
一周过去了,楠楠在改变,上课都能准时到。 一个月过去了,她没有出现反复,辅导员每次看到她的时候都给她一个微笑,鼓励她继续加油。大二学年过去了,她以前缺的课逐步赶上来了,性格也平和开朗了许多。大三联系实习单位,辅导员建议她最好在自己家乡或者亲戚所在地联系实习,毕竟她身体不适,最好有亲友陪伴。她认真考虑并听从了辅导员的建议,顺利完成了实习。她的身体状况恢复良好,通过治疗已经得到控制,教师资格证体检也顺利通过。她认真进行毕业论文的修改工作, 几门大一不及格的课在毕业前重修考过,顺利毕业,满怀希望和憧憬地走上社会。
三、案例启示
(一)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自我调适
每类特殊问题学生都有特殊的原因,这些学生很容易表现出悲观、伤感、自卑、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等情绪,严重者还可能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出现行为失调。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为生理问题或者对自己状态不满的学生,要从心理健康方面做出指导。在探究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学会抽丝拨茧,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以真诚和尊重保护好学生的心灵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和学习要求,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二)宽严相济,关怀和要求同在
与正常学生相比,特殊问题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更多。在通常的教育管理中,管理的手段是依靠制度,而制度的执行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如果死搬硬套就会成为机械式的管理。对于特殊问题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激励。但是如果一味迁就,就会让他们失去自我判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助长他们的特殊心理,会起到反作用。要求只有建立在关怀中才会认真落实,辅导员应该宽严相济,努力做到用心育人、用情动人、用爱感人、以理服人。通过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的目的,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2]。
(三)动态跟踪,把握工作的长期性和灵活性
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特殊学生的工作基本上从入学之初要延伸至其毕业。这需要学生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工作技巧和处理能力,做好长期的动态把握和分析。作为管理与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应该本着“特殊学生一般化,一般问题特殊化”的宗旨,注意工作中的长期性和灵活性,才能达到教育和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才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对于特殊学生,辅导员们只有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改变和进步。在这条漫漫长路上, 踏实用心去做,相信终有一天会芬芳桃李香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