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希望家园”“留守学生夏令营”“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8月12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农村社区、中小学校,发现上述铭牌随处可见。

作者: 时间:2015-08-26 点击数:

用关爱打开留守孩子心门

图为武汉新洲区旧街街道的暑期夏令营里,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周英杰 摄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小时候·希望家园”“留守学生夏令营”“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8月12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农村社区、中小学校,发现上述铭牌随处可见。

  “2013年以来,按照省、市及新洲区委、区政府要求,我们与教育、团委、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并下大力气推进学校、街道及社区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洲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综治办主任童维厚向记者介绍。

  寄宿学校里的“爱心妈妈”

  得知周恒的成绩已在班上达到中上水平,李玉红舒了一口气:两年多心血终究没白费。

  周恒是新洲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学生,李玉红是该校副校长。周恒的父母在湖南凤凰做生意,平时很少回家,将儿子交给奶奶管教。在班里,周恒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

  从七年级起,李玉红担任周恒的语文老师,并在学校安排下成为他的“爱心妈妈”。学习中,李玉红注意发现周恒的优点,时常从他的作文中找出闪光点,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随着获称赞次数增多,周恒慢慢变得自信起来,成绩也日渐好转。

  除了学习,李玉红还注重从生活上、心理上对周恒给予帮助。“我曾问他,放假回家后都干啥?他说,也不干啥,就在家看看电视,也不出去玩,跟奶奶交流也很少。”李玉红说。

  为此,思源实验学校今年为周恒等多名留守儿童一起举办了集体生日聚会。在聚会上,周恒向李玉红道出心声:“过去也在家吃蛋糕,但没有这么热闹,很孤单。”

  在思源实验学校,像周恒一样的孩子有139名,与李玉红一样的“爱心妈妈”还有11名。

  “我们学校实行寄宿制,孩子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为此我们从老师中选聘了‘爱心妈妈’,为留守孩子们从学习辅导到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牛旺生告诉记者,2013年9月该校还正式挂牌成立“思源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集学习辅导、活动娱乐、心理咨询、亲情联系、体育运动等多功能为一体,不仅服务本校留守儿童,还将逐步拓展至周边所有留守儿童。

  社区里的留守儿童夏令营

  张凌燕与赵雯敏同时大笑的一张合影,记录了她们在20天暑期夏令营里的开心瞬间。

  张凌燕是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今年暑假,依照新洲区团委和武汉科技大学团委达成的志愿服务意向,她与学院10余名同学到新洲区旧街街道办事处的留守儿童服务站,志愿服务“小时候·happy house”暑期夏令营活动,参与活动的留守儿童主要来自旧街街道辖区振兴社区。

  在为期20天的活动中,张凌燕等志愿者们不仅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还教孩子们安全知识、书法、舞蹈等知识和技能。赵雯敏喜欢舞蹈,因此与擅长书法和舞蹈的张凌燕“大姐姐”结了缘。

  新洲区旧街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左银才告诉记者,地处武汉远城区,旧街街道的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早,7年前就开始联合共青团、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连续举办多届,社区里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普遍受到欢迎。

  服务站里的心理咨询师

  “宁愿一个人偷偷流泪,也不愿让别人知道我有多狼狈。”8月12日15时12分,高中生蒋雯(化名)更新了QQ状态。

  “你看她这话说得挺成熟,但多少还是有点让人担心。”蒋雯曾经的语文老师兼心理咨询师张菊玲说,自己晚些会再跟她联系问问情况。

  张菊玲是新洲思源实验小学老师,同时是思源留守儿童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的兼职心理咨询师。蒋雯刚上七年级时,张菊玲是她的语文老师。有一次返校后,留有漂亮马尾辫的蒋雯却用衣服帽子罩住头,上课也不摘下来。

  蒋雯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看到蒋雯的反常行为,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张菊玲觉得里面定有蹊跷。在办公室与蒋雯聊天后,张菊玲得知,原来她的长辫子被剪掉卖了300元当书费。蒋雯很伤心但又没处说,只好用帽子将自己“罩起来”。张菊玲温柔地开导蒋雯:头发剪掉了还会再长出来,要勇敢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变动。

  慢慢地,蒋雯接受了张菊玲的开导,摘下了帽子勇敢走进教室。

  如今,新洲区的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站均设有心理咨询室,并定期由新洲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人员为各个学校、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培训。

  “寄宿学校解决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问题,社区夏令营等活动则解决了假期留守儿童的监管难题,专业心理咨询室让服务管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解决深层问题防止隐患创造了条件。”新洲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周少斌说。